小儿时期尿道黏膜脱垂较为多发,病发后症状较为明显,可导致患者的尿道口产生不同程度的肿物,且伴有尿频、尿急以及尿痛等症状出现。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可导致小儿的尿道功能受损,为此发病后不宜延误治疗时间,选用下述方法治疗才能帮助小儿的身体健康恢复。
1.高锰酸钾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可应用于感染症状严重的患者,在治疗尿道黏膜脱垂方面效果显著,主要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阴或是尿道,用药后能起到杀菌的疗效,还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帮助尿道健康的恢复。
2.红霉素软膏
红霉素软膏是一种抗生素类药物,对于尿道黏膜脱垂能起到辅助疗效,遵医嘱用药能够起到消炎的疗效,还能达到抗感染效果,从而减轻小儿的病情。
3.手术治疗
如粘膜黏膜脱垂小儿的病发时间较长,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尿频及尿急等表现,则要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比如环形切除术就是不错的选择,主要通过手术来切除已经脱垂的尿道黏膜。但在手术期间不能向外牵拉尿道,否则会产生切除过多的情况。这种手术操作简单,而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
4.其他治疗
温水坐浴是一种辅助治疗措施,应用于轻症的尿道黏膜脱垂小儿,主要在温水的作用下帮助血液循环,从而减小了黏膜脱垂肿物。这种方法造成的痛苦较小,而且患者的依从性较好,坚持使用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介绍了四种治疗尿道黏膜脱垂的方法,在小儿的成长阶段应当以预防工作为主,且要小心尿道口肿物及尿频等症状的出现,发病后不宜拖延治疗时间,应当结合脱垂的情况,选择药物或是手术方法治疗。此外,卫生方面多加注意,应当时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尿道粘膜脱垂,也称为尿道粘膜外翻,是妇科常见病。发病率极高,主要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预后良好,病因复杂。有很多种症状,会引起排尿疼痛。这是今天要具体分析的内容。下面就来谈谈尿道粘膜脱垂会不会引起排尿疼痛。
一般来说,尿道粘膜脱垂可能引起排尿疼痛。如果尿道粘膜脱垂病程较长,患者会逐渐出现一些尿路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疼痛等症状。同时,患者在白天排尿频繁但排泄较少,排尿时会有灼痛感。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引起排尿困难等。
部分脱垂患者肿瘤位于尿道口后部,外观与尿道肉阜相似;在完全脱垂的情况下,粘膜呈环状脱垂,尿道口位于肿瘤中心,插入导管后可见尿液流出。肿瘤直径1~5cm。表面光滑、湿润、柔软。起初是红色,后来会变成暗红色甚至紫红色,伴有浆液性血性渗出物。
雌激素水平低是老年女性尿道脱垂的主要原因之一。雌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尿道组织变薄和萎缩。当尿道壁厚度不能支撑周围组织时,就会发生外翻和脱垂。还会表现为肿瘤坏死脱垂出血,出血量不一。轻者常有局部灼痛、尿频和排尿痛。严重情况下,由于血栓形成或脱垂粘膜组织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可导致排尿困难或尿潴留。长期出血可刺激外阴,导致外阴灼烧、外阴瘙痒等。
综上所述尿道黏膜脱垂会引起痛感,发现之后一定要及时治疗。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尿道口是否有肿瘤,并通过肿瘤的大小、质地和压痛程度做出初步判断。之后,可建议患者做血常规和尿常规,判断是否有合并感染,检查血清性激素是否正常。如有必要,可使用膀胱镜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