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第一次来月经时恐慌而又兴奋,自己终于变成一个大姑娘了。可这位亲戚却经常迟来或者不来,有时一天就把所有的量全部流光了。其实在月经初潮时,例假异常是因为卵巢尚未发育完全,但还是让人非常担忧?下面我们来介绍青春期月经失调怎么办。
青春期的女孩子月经紊乱除了因孩子发育不完善外,还可能与一些功能性的疾病有关,家长们应重视,以防错过治疗时机。不注意卫生、妇科炎症、饮食不当、肝气郁结、不良情绪、脾虚、肾气亏损等都会引起月经不调。
1.饮食温热清淡:在中医学中认为,食用温热食物有助于血液运行通畅,而食用生冷寒性食物,则不利于消化,并且还会损伤人体阳气,导致血液流通不畅,易出现月经不调、经血量少,还易出现痛经、闭经等经期问题。清淡的饮食要少盐,防止食用盐分过多,造成的体内盐分和水分的积聚增加,避免月经来潮初期出现头疼、易激怒的情况。
2.注意外生殖器的卫生清洁:女性在月经期绝对不能性生活,经血量多者忌食红糖。内裤要柔软、棉质,通风透气性能良好,要勤洗勤换,换洗的内裤要放在阳光下晒干。
3.养成良好作息:女性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不熬夜、不贪睡、不吸烟饮酒和暴饮暴食、穿衣冷暖适度,养成每晚睡前用温水清洗外阴的习惯,特别是要注意经期卫生。
4.运动方法调理月经:女性要选择适宜自身体质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舞蹈、爬山、打球等,游泳应避开经期,以免在生殖器官自洁作用降低时病菌侵入造成感染。通过运动增强体质,调节内分泌的平衡。
妈妈可以在孩子月经未来之前就教她相关的认识,消除孩子陌生而带来的恐惧。同时教育好孩子要注意清洁,注意保暖,不要吃太辣太凉的食物,减少疲劳,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应尽量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
月经不调困扰了很多女性,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实月经不调只是一个统称,其包括经期的紊乱、经血色泽和出血量的改变等,范围是很广泛的。月经不调的症状有腹痛,头痛,腰酸或胸胁疼痛等,而这些症状也对女性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困扰。
从西医来看,月经不调与内分泌有关,与外界因素也有关系,例如精神受到刺激、饮食不注意、受冷受寒等。西药治疗月经不调一般是孕激类药物和性激素,但是这样的治疗方法往往不那么理想,停用药物之后,大多会出现反复。
而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气滞血瘀型、宫寒型、气血虚弱型、脾不统血型、血热型等。其中以气滞血瘀类型居多。接下来我们就讲一下这些分型:
①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经血色泽深暗有块,经期不准,小腹疼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有瘀点等。治则:活血化瘀。常用方剂:四物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的中成药有花红片、当归丸、女金丸、复方益母草膏等。
②宫寒型:表现为经期错后,痛经(热敷可缓解),经少白带偏多,畏寒,喜热饮,面色苍白,舌苔薄白。治则:温经祛寒。常用方剂:宫寒散。常用的中成药有艾附暖宫丸、理中丸等。
③气血虚弱型:表现为面色无华,经血量少、色淡,月经或超前或错后,经期短或月经淋漓,头晕眼花无力,舌质淡,心悸气短,说话有气无力。治则:补气养血。常用方剂:八珍益母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的中成药有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归脾丸等。
④脾不通血型:表现为经血过多或淋漓不尽。治则:补脾摄血。常用的方剂是固冲汤、胶艾汤等,常用的中成药可选择宫血宁胶囊、人参归脾丸等。
⑤血热型:变现为经血提前和经血不畅、经血色红或发紫、口苦咽干,舌苔偏黄,午后作烧,颜面潮红。治则:清热凉血。常用的方剂是丹栀逍遥散,中成药可选择丹栀逍遥丸。
治疗月经不调如果选择中医具体辩证施治,做到辩证施治,针对性应用相应的中药调理和治疗月经不调效果会很好,可起到治标治本的作用,同时对患者的副作用也小于西医激素等药物。
专家建议:存在月经不调可以通过中医的具体辩证施治,针对性用药,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的预后理想,当然平时生活习惯也需要重视。如果您发现自己有月经不调的症状,不要恐惧和过于的紧张,需要在经期注意四个方面,注意卫生,注意休息,注意营养平衡,注意保暖。希望以上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也祝您身体健康,享受健康人生。